AI 摘要

成都市教育局发布的《成都市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旨在深入贯彻教育大会精神,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方案明确了以下关键目标: 1. **工作目标**:到2027年底,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形成基础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生态。 2. **工作原则**:遵循教育规律、需求导向、多元协同、安全可信。 3. **重点任务**: - **市级重点任务**:包括场景培育、成果推广、能力培训、强化教研指导等。 - **区(市)县和学校重点任务**:探索“人工智能+”在各教育领域的应用,如德育、教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学校治理、教师成长等。 该方案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学模式变革,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构建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环境。
内容目录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成都市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成教办〔2025〕2号

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直属(直管)学校(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有效运用于“五育并举”各方面和教育教学全过程,经认真研究,市教育局制定了《成都市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有效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成都市教育局

2025年4月18日

成都市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变革性作用,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合成都教育系统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为抓手,推进人工智能在全市基础教育领域深度应用,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效推动教与学方式变革,有效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师生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应用的支撑保障机制全面构建,成都教育数字化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城市第一方阵。

2025—2027年,每年培育并推广80个左右基础教育学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3年内推动3~5个区(市)县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区域整体应用。

——2025年底,基本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建设的条件支撑、师资培训、专家指导、企业支持、安全保障等工作机制。

——2026年底,形成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的跨区域跨学校协同运行、应用成果发布推广、政企学研联动建设等发展体系。

——2027年底,人工智能技术在推进教学模式变革、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治理创新等领域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基础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生态有效形成。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遵循规律。坚持立德树人,将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点始终放在教育教学本质需求上,在严格落实课程标准基础上推进教学模式变革,在充分适应学生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上推进学习方式变革,帮助广大教师通过合理有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减负增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创新意识,加快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坚持需求导向。坚持应用牵引,立足基础教育领域大规模因材施教要求,在赋能教育教学创新、优质资源均衡覆盖、学校管理智能高效等方面,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变革引领作用,助力“五育并举”,切实增强学生、教师、家长等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坚持多元协同。坚持协同创新,汇聚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技术装备部门和各级学校的协同合力,构建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参与的智库指导体系,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围绕超大城市教育数字化发展形成教育需求与创新产品的转化生态,以教育变革的核心需求凝聚各方力量深化应用场景建设。

(四)坚持安全可信。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数字伦理准则,遵守人工智能应用法律法规和制度规章,落实人工智能应用进校园管理要求,实施严格的隐私数据、行为数据等实时监管和脱敏处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在人机协同中的场景管理者、认知引导者、情感支持者等角色功能,防止算法偏见风险和技术依赖风险,落实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要求,建立可控可信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安全工作机制。

三、重点任务

(一)市级重点任务

1.开展场景培育

(1)规范引领。市级制定并每年修订“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指引”,构建应用场景“建、用、培、管、研”一体化指导机制,每年度编制应用场景建设工作报告,引导区域和学校结合实际开展应用场景建设并实现系统化、常态化应用。

(2)项目带动。每年遴选80个左右“成都市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项目”,并采取跟踪指导、专家引领、企业支持等措施,推动承担项目的“成都市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学校”开展建设。

(3)资源支持。组建人工智能应用专家库,遴选教育专家、技术专家、教研员、优秀学科教师等,全过程指导区(市)县和学校应用场景建设。组建人工智能应用企业支持库,鼓励有意愿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前置研发投入、共建实验室等方式与区(市)县和学校创新试点,打造符合教育规律、有明确效果的应用场景并推广辐射,搭建教育需求与创新产品的互动转化平台。

(4)应用赋能。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对市级教育领域的专题数据集进行挖掘和治理,探索超大城市的教育体征状态感知、质量评估监测分析、风险隐患预警处置、资源配置优化管理等非定制化灵活场景,赋能区(市)县和学校应用场景建设。

2.组织成果推广

(5)健全协同体系。组建“成都市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培育学校发展共同体”,采取“1+N”方式推动跨区域、跨学校开展应用场景联合建设。

(6)建设汇聚平台。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资源协同平台”,汇聚应用场景的建设方案、运行机制、指标体系、课程资源、培训计划、配套信息系统等体系化解决方案和实践成果,为全市教育系统提供同步交流、同步推广、同步创新的载体。建立人工智能应用孵化机制,培育学校个性化应用开发能力,汇集适宜教育教学应用的人工智能工具。

(7)建立推广机制。建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成果发布机制”,定期组织成熟应用场景展演展示,及时推广建设成果。

3.实施能力培训

(8)分类培训。开展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人工智能应用领导力培训,以优秀教研员和学科教师为重点开展市级人工智能应用“种子教师”培训,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教师培训课程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实现全员覆盖。

(9)活动牵引。组织“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教学生成能力大赛及展演”,发现一批人工智能应用的优秀教师,汇聚一批人工智能应用的精品课例、创新方法和经典工具。

4.强化教研指导

(10)健全教研体系。市级成立跨学科的人工智能教研中心组,建立人工智能应用教研体系和课程教研体系,搭建支持跨区域跨学科的市级智能研修系统,指导区(市)县和学校推进实施人工智能应用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支撑性工作。

(11)加强应用支持。市级公开课、示范课、精品课等评选,融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课堂(课例)占比不低于20%。在市级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立项中,将人工智能应用纳入重点支持方向。

(二)区(市)县和学校重点任务

支持区(市)县和学校围绕“人工智能+”德育、教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学校治理、教师成长等方向,有选择、有计划地探索建设符合自身需求的应用场景。

1.“人工智能+德育”融合应用

——围绕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运用虚拟仿真、多模态呈现等技术,建设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和省情市情教育场景,打造情景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巴蜀文化教育场景。

——围绕学生健康成长目标,运用智能体、伴随式数据采集、智能化数据分析、虚拟仿真等技术,建设陪伴式心理健康教育场景和个性化家校协同育人场景,打造交互式法治教育场景,构建多模态“数字书香校园”场景。

——围绕提升师生的人工智能安全素养,探索构建项目式、角色扮演式、学科融合式的人工智能法律伦理以及防网络沉迷等校本课程,引导师生会用、善用、安全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工具。

2.“人工智能+教学”融合应用

——围绕推动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融合应用,组建跨区域、跨学校的人工智能学科教研组,推动教师智能备课助手、学生智能学伴、智能作业批改分析等应用,建设融合创新、协同共生的教与学场景。

——围绕课堂教学管理,结合实际配备课堂实时分析的智能设备及信息系统,挖掘并应用师生互动、问题应答、授课内容、教学行为、课堂活跃状态等动态信息,构建高效课堂管理场景。

——围绕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实现每周1课时、每学年不少于30课时的人工智能与学科融合的课程教学。

——围绕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支持普通高中学校会同高校、科研机构等联合开展信息学、人工智能等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探索构建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实践方式。

3.“人工智能+体育”融合应用

——围绕培养学生运动能力、体育品德,探索建立中小学人工智能体育教学的空间环境、教学组织、教师培训等基础规范和运行机制,运用多模态传感、智能视频分析等技术,探索建设个性化训练计划制定及实施、学生运动技能分析及反馈、课堂运动管理及安全保障等体育教学场景。

——围绕培养学生健康行为,运用多源数据融合、智能数据分析预测等技术,构建训练测试、健康体检、家庭锻炼计划等数据信息汇聚机制与挖掘模型,建设学生体质健康智能管理场景。

4.“人工智能+美育”融合应用

——围绕提升学生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感知等艺术素养,运用数字人、虚拟仿真、多模态交互、物理模拟引擎等技术,实现剧本与视频生成、创意文字画面转换、乐谱声音模拟等多元化应用,建设美术、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教育场景。

——围绕满足特殊教育学生艺术教育需求,运用声光转化、3D建模辅助、多模态互动等技术探索音乐可视化、图形触觉转化,建设听觉、视觉障碍等特殊教育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学习场景。

5.“人工智能+劳动教育”融合应用

——围绕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运用虚拟引擎、数字孪生等技术,开展职业环境模拟、职业角色扮演、劳动流程体验等应用,构建沉浸式、体验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场景。

——围绕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习惯,运用多模态交互、虚拟仿真等技术,建设融合科学教育、生物、历史、社会实践等跨学科、项目式劳动教育场景。

6.“人工智能+科学教育”融合应用

——围绕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科学素养,运用虚拟现实、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建设跨学科科学课程学习场景以及伴随式记录、个性化指导的实验教学场景。

——围绕培育学生探索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结合实际建设支持学生跨学科学习、自适应学习、工程化学习、体验化学习等新型空间,构建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探究的虚实一体学习社区场景。

——引入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等资源,围绕智能设计开发、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天文观测等领域,建设研学实践应用场景。

7.“人工智能+学校治理”融合应用

——围绕提升学校管理效能,探索建设教育智能体,融合应用伴随式数据采集、智能行为识别、实时数据分析、虚拟仿真等技术,支撑区(市)县、学校的教学管理、后勤服务、校园安全、学校综合治理等应用场景建设。

——围绕学生评价实施,探索开展德智体美劳及创新能力、社会情感能力等伴随式数据采集,构建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学生综合评价场景。

8.“人工智能+教师成长”融合应用

——围绕教师队伍建设支撑要求,探索建立师德师风、专业素养、教学实绩、育人能力、教学科研等教师发展指标体系和动态档案,以及多元数据来源体系和管理机制,运用教育智能体、智能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指导教师个体发展、优化队伍整体建设的可视化“教师专业画像”“专业发展助手”等场景。

——围绕教师人工智能应用需求,建设人工智能通识、应用、创新等分阶教师培训体系及多维度应用能力评价体系,搭建交流学习平台,构建教师结对互助、教研中心组专项能力提升等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养场景。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统筹领导。市和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教学教研、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装备等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相关业务处(科)室、教研及装备部门负责人按责落实的工作推进小组。将人工智能应用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要事项。各级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要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健全管理机制和防护措施。

(二)加强队伍建设。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有序开展中小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以及校级管理干部的人工智能应用全员培训,把人工智能应用领导力作为学校领导履职的重要要求;指导学校加强对人工智能课程教师和学科教师的人工智能技术认识和应用能力提升,把人工智能素养作为教师能力监测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资源投入。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作为教育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的重点投入方向,原则上每年不低于教育装备经费总量的10%。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成都市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学校”给予经费、设备等支持。坚持科学论证、集约建设,支持区域资源优化共享,支持学校通过利旧改造、迭代升级、设备租赁、购买服务等方式灵活高效地强化资源保障。

(四)加强宣传引导。各区(市)县、学校要主动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典型应用案例,实事求是地宣传本地本校人工智能应用经验做法。各区(市)县、学校要加强家校沟通,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主动回应家长关切,稳步有序推进应用场景建设。

公示地址

https://edu.chengdu.gov.cn/cdedu/kxc1/2025-04/19/content_5be057665fbb4907babeec329f268a64.shtml

最后更新于 2025-04-27